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這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精神,總結2020年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謀劃“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
下面,我講三個方面意見。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人類發展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圓滿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推進深化改革,加強風險防控,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一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的明顯成效。
(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完成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重大任務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全國生態環境系統上下齊心、真抓實干,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更加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任務。我們會同中組部組織開展2019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19個省份考核結果為優秀。認真辦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件,全年共接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件28件,辦結8件、階段辦結11件,其余9件正按時限抓緊辦理。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圓滿完成中央交辦的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建議的重大任務。堅持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啟動編制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持續推進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建設,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電力行業首批納入。加快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立法進程。推動建立應對氣候變化與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協同優化高效的工作體系。積極參與和推動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
開展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分別對3個?。ㄊ校?、2家中央企業開展督察,并對2個部門開展探討式督察試點,共受理轉辦群眾舉報1.05萬余件。其中,部門探討式督察是中央領導同志直接指導下的一項重大創新,督察與自查相結合有利于形成同題共答的部門合力。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設立省級督察機構。制作完成2020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梳理169個問題清單;2018年和2019年警示片披露的315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26個。
積極籌備《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推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談判進程。會同外交部組織召開17國部長和國際組織代表參加的生物多樣性部長級在線圓桌會,配合支持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成功舉辦。
倒逼高質量發展,積極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印發《2020年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任務》。18?。ㄊ校┌l布實施“三線一單”,“三線一單”寫入長江保護法和多部地方性法規。聯合全國工商聯共同召開支持服務民營企業綠色發展座談會。完善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圓滿完成定點脫貧攻堅任務。發揮生態環保扶貧優勢,定點扶貧的圍場縣、隆化縣順利脫貧摘帽??偨Y形成“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路徑模式。聯合農業農村部、原國務院扶貧辦發布《關于以生態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20202022年)》。
(二)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支持“六穩”工作、落實“六?!比蝿?/p>
堅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做到“兩個緊盯”,不斷強化重點地區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理處置等相關環境監管和服務措施,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增加近30%,湖北增加了近3倍。部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召開43次會議,第一時間向湖北和黑龍江兩省派出前方工作組,督促指導提升醫廢處置能力。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傾全力協調應急監測儀器設備、醫廢處置設施、防護裝備等,支持武漢等地抗擊疫情。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應急監測,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沒有受到疫情防控影響。
服務“六穩”“六?!?,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印發實施《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積極服務落實“六?!比蝿請詻Q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實施環評審批和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3.5萬個建設項目環評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8.4萬余家企業納入執法正面清單管理。開展非現場檢查32.6萬余次,各地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對各類企業幫扶19.8萬余次,有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加快恢復。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做好國家、地方、利用外資重大項目“三本臺賬”審批服務,實施清單化管理。發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21年版)》,進一步減少環評審批數量,大幅壓縮登記表備案項目數量。印發《關于嚴懲弄虛作假提高環評質量的意見》,開展環評報告書常態化復核,持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嚴肅查處環評弄虛作假行為。
(三)突出“三個治污”,高質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任務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推進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O3)協同控制,在充分調研評估基礎上,印發《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開展五輪次O3污染防治監督幫扶,發現問題企業3.3萬家,各類揮發性有機物(VOCs)問題10.5萬個。繼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和藍天保衛戰秋冬季監督幫扶?;就瓿删┙蚣郊爸苓叺貐^、汾渭平原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全國超低排放煤電機組累計達9.5億千瓦?;就瓿伞吧y污”企業排查和分類整治,排查治理工業爐窯1.5萬臺。全面實施輕型汽車第六階段排放標準。嚴格秸稈露天焚燒管控,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揚塵綜合治理。
碧水保衛戰取得重要進展。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全國10638個農村“千噸萬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定。全國共計新建污水收集處理設施3.9萬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長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V類國控斷面全部消劣。長江干流歷史性地實現全Ⅱ類水體。長江經濟帶11?。ㄊ校?81家“三磷”企業(礦、庫),均已完成問題整治。開展“碧海2020”專項執法行動。濱海濕地修復規模達到7835公頃,整治修復岸線128公里。29個省份(除新疆、西藏)基本完成縣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編制?!笆濉逼陂g共計完成15萬個建制村環境整治。加強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完成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滲改造。
凈土保衛戰扎實穩步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積極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順利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和專題詢問。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全部地塊的初步采樣調查工作。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和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盁o廢城市”建設試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與公安部、最高檢聯合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組織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共排查4.7萬家企業和200余個化工園區?;就瓿砷L江經濟帶重點尾礦庫污染治理。超額完成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下降10%的目標任務。圓滿完成2020年年底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洋垃圾”被徹底擋在國門之外。
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研究構建“53111”生態保護監管體系。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建立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組織遴選命名第四批8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3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評選表彰“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四)切實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加強環境應急事件處置,共調度處置各類事故157起,督辦并處置34起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協同黑龍江妥善處置伊春鹿鳴礦業“328”尾礦庫泄漏事故次生突發環境事件,成為近年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典范。接收處理群眾反映問題43.0萬件,按期辦結率100%。
高度重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國家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高效運轉,建設完成235個新增國控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建立全國核電廠經驗反饋體系并有效運轉。加快推動歷史遺留核設施退役治理工作。49臺運行核電機組、19座民用研究堆(臨界裝置)始終保持良好安全運行記錄,15臺在建核電機組建設質量受控。放射源輻射事件發生率保持歷史最低水平,每年每萬枚放射源事故發生率小于1起。
(五)夯基礎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國辦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2020年版)》。31個省級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印發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施方案,執法職責整合基本到位。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任務基本完成,組織體系調整到位并按新體制運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初步構建。2020年,全國共辦理賠償案件2700余件,涉及賠償金額超過53億元。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核發排污許可證33.77萬張,下達排污限期整改通知書3.15萬家、排污登記表236.52萬家。
法治建設更加完善。積極配合立法機關制定長江保護法、生物安全法。完成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工作。積極推進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修訂。制修訂8件規章,發布122項標準。積極推動基準制定工作,發布3項國家基準。廢止修改規章及規范性文件31件。
加強依法依規監管。完成黃河流域試點地區排污口排查,共發現各類入河排污口12656個。全國490家焚燒廠全部完成“裝、樹、聯”并公開自動監測數據,率先實現全行業穩定達標排放。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開展執法檢查58.74萬家次。全國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12.61萬份,罰沒款數額總計82.36億元。推動印發《綜合行政執法制式服裝和標志管理辦法》。全面實施舉報獎勵制度。組織開展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成立部信訪投訴舉報工作領導小組,整合投訴舉報管理機構,2020年共為各類專項行動轉交提供線索近20萬條。
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在重點地區部署環境空氣VOCs監測,組織加強VOCs加密監測、走航監測。推動建立大氣光化學監測網。持續推進全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與國家電網公司開展電力大數據戰略合作。開展入河與入海排污口監測。在長江經濟帶建成667個跨界斷面水質自動站。印發《“十四五”國家地表水監測及評價方案(試行)》。
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舉辦“2020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深入推進例行新聞發布工作。成功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編制《“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政務新媒體影響力不斷提升,矩陣作用不斷發揮。繼續開展“鐵軍風采”“一圖一故事”等典型宣傳。持續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引導環保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工作。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牽頭負責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組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繼續推進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實施和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啟動中非環境合作中心。起草《中國東盟環境合作戰略及行動框架(20212025)》。與瀾湄國家開展系列合作。有效參與重要國際環境進程和公約談判,創新推進高質量國合會政策研究。鞏固全球核安全合作成果。果斷回擊美抹黑我生態環保工作。
扎實推進基礎能力建設。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配合財政部下達2020年中央生態環境資金523億元。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正式揭牌成立。加強科研能力建設。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圓滿收官。水專項深入推進,支撐作用顯現。深入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初步構建“一張圖”大數據信息系統。全面實現“一網通辦”,群眾對我部政務服務滿意率達99.8%。生態環境部機關完成全員搬遷至新址辦公。積極推進“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
(六)持續改進作風,構建與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相適應的鐵軍隊伍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建設。堅決抓好中央巡視整改,126項整改任務,已完成81項。加大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貫徹執行和督促檢查力度。制定實施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舉措,全年印發文件同比減少9.4%。
認真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努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印發《生態環境部獎勵工作辦法》,頒發長期從事生態環境工作紀念章2824枚,1人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開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我要做出新貢獻”主題活動。舉辦青年鐵軍、巾幗風采、勞模精神等主題報告會。深入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月活動。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打造適合新發展階段的鐵軍隊伍。
2020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過去五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笆濉币巹澗V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均圓滿超額完成。其中,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為87%(目標84.5%);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標18%);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標70%);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0.6%(目標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基礎上繼續保持下降。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七大標志性戰役取得決定性成效,我部量化調度的54項任務指標全面完成。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有效管控。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升。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環境“顏值”普遍提升,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總體上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大的五年,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認識程度之深、政策舉措之實、投入力度之大、群眾滿意度之高前所未有,為“十四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探索積累了不少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